不孕治療大突破! 自體粒線體轉殖 26人成功懷孕 2002/08/31 10:25
記者梁惠雯╱台北報導
高齡不孕婦女有福了!台北醫學大學生殖醫學中心一年多來,成功發展出一套世界首創的「自體顆粒細胞粒線體轉殖技術(MIT)」,在71名平均35.2歲的多年不孕婦女中,有26人接受手術後成功懷孕產子,成功率達3成5,使我國生殖科技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這項不孕治療重大突破的新技術,31日在「第三屆泛太平洋生殖醫學會議」中發表,北醫婦產部主任曾啟瑞說,該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並且應用到臨床上,使26名長久受到不孕症困擾的婦女成功生下子嗣,她們先前都曾經接受過傳統試管嬰兒人工生殖術治療,雖有5人懷孕(佔7%),但最終全都早期流產。
曾啟瑞指出,每個卵子週邊都有無數個顆粒細胞,在顆粒細胞細胞質中,則包含有成千上萬個粒線體,這是的提供細胞能量的關鍵,因此MIT技術利用離心的方法,將病人自體顆粒細胞的粒線體給萃取出來,然後用顯微注射在體外和精子細胞一同打入不孕症患者的卵子中。
這樣的做法,目的主要是在「拯救」高齡婦女已經老化衰弱的卵子,當已經存在幾10年的卵子粒腺體老化時,拿病人自己顆粒細胞中,年輕有活力的粒線體進行更換,就能讓老化卵子再度發揮能量。且因為使用的是自己的「物品」,能避免與捐贈者產生細胞遺傳物質混合的問題,避免衍生倫理爭議。
曾啟瑞表示,一般婦女年紀到了32歲以後,卵子的品質就會開始走下坡,「自體顆粒細胞粒線體轉殖技術」可幫助38歲以上高齡、經常著床失敗、長久不孕(婚後7至10年仍不孕者)、受孕率差,以及胚胎品質不良的不孕症病患,使之完成受孕心願。
置換粒線體可改造嬰兒基因
外電報導,科學家將卵子中的粒線體換掉,誕生第一批基因改造嬰兒;國內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地區沒有醫院嘗試這種基因改造技術,法令也尚未開放基因治療,如果技術成熟及且法律許可,將也可以用來治療粒線體遺傳疾病。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某研究機構的科學家使用「卵質移轉」技術,將捐贈者卵子中的健康粒線體,取代受贈者卵子中的缺陷粒線體,使粒線體而不孕的婦女能懷孕,在基因圖譜檢查上,所生下來的孩子則帶有父親精子、捐贈者與受贈者卵子共三個人的基因。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曾啟瑞指出,粒線體位於細胞質之中,由母親代代代相傳給子女,但由於掌握嬰兒的外貌等遺傳物質幾乎都位於細胞核染色體上,理論上,基因改造嬰兒仍然會長得像自己的父母。
曾啟瑞說,粒線體同時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當卵細胞中的粒線體因衰老或發生異常時,往往不易受孕,即使是人工生殖也容易失敗,如果置換為別人捐贈的粒線體來幫助受孕,就好像使用別人捐贈的卵子,勉強可視為一種捐贈行為。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則指出,粒線體也帶有遺傳訓練,有些肌肉萎縮的遺傳疾病,就是粒線體基因異常,從母系遺傳而來,如果說有什麼預防方法,就是基因治療,換掉卵子中的粒線體。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就遇到幾個粒線體異常引起的家族遺傳疾病,有人但罹患Leigh′sSyndrome,導至肌肉無力萎縮,只能服用大量的維他命B卻不能治本,也有人是一家好幾口通通失明,也因視神經傳導異常。
不過,曾啟瑞和林炫沛都指出,目前國內的基因治療多針對癌症而檢,法令也沒有准許,現在所看到的都是細胞實驗及動物實驗等體外試驗結果。行政院衛生署醫政處也指出,衛生署禁止複製人,即使用人類胚胎進行醫療目的,也僅限於人體試驗階段,至於基因治療疾病及基因改造嬰兒,涉及法律及倫理爭議,目前都不在開放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