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 陳永興 醫師的新作
醫者情懷 ──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
我為這本書寫的序:
台灣人「有品」的典範
二十多年前經內人介紹閱讀她的新聞對象 陳永興 醫師的幾本著作,在與 陳 醫師真正結識之前,我早已從文字中閱讀了外界稱「人格者」的陳永興。後來在校園中認識回來兼課的 陳永興 醫師,深感人如其文,這位醫師大半輩子的熱情與理想值得醫學生學習, 陳 醫師卸下高雄聯合醫院院長職務後,終有機會邀請他到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所來擔任專職,相信在課堂中曾受到永興啟發的年輕人很幸運,如今他將上課的心血結集成書,這是他努力多年的成果,很榮幸為這本書寫下一些個人心得。
閱讀完這本「聽診器、手術刀與病歷之外」,不禁想起最近教育部推動的「有品運動」,希望把「做人有品德」、「作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三品」奠基到家庭、社會、學校。有人質疑,是不是台灣人沒品,才推行有品運動?有品運動應當是教育部一年來投注心力最多的事,教育部長鄭瑞城說,「台灣應該是有品,但還不夠好。」部長話裡講得客氣,但我想他的意思是,台灣人其實沒品,否則何必推動有品運動?傾聽各界聲音,沒有任何人反對品德、品質、品味和藝術扎根、終身閱讀、環境永續這樣的概念,問題是實施時如何不落入官樣文章、形式主義、數據統計?如何讓「有品」真正深入人心、化為生活、育成行為,讓社會、家庭、學校有共識,每一個人都以有品為榮,並且對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沒品者,大家同仇敵愾、不屑一顧,蔚成社會氛圍?那就不容易了。
教育當局絕對不是現在才開始推動品格教育,以前不論哪個政黨執政早已投諸不少經費,為何成效不彰,讓媒體至今仍頻頻報導許多品格失衡的社會新聞、政治事件,甚至醫界也爆出邱小妹人球事件、醫師集體詐領健保費、醫學院學生販售大麻等新聞,給我們下一代做了最壞示範。就是因為年輕人心中並沒有追尋的典範,再加上當權者一言一行都沒品,不但做人沒品德、作事不講究品質、只求速效、短線操作,滿腦功利之餘遑論餘力顧及生活的品味?在下位者因見如此操作便可當權得利,自然有樣學樣,都循同一條逢迎拍馬、大作關係、不講實力及誠正的人格之路,有品格者的獨木橋就顯得格外寂寥了。試想一個家庭中如果家長(上位者)每天進行偷雞摸狗之事,孩子怎麼可能循正軌成長呢?
我贊成臺灣人應當有品,尤其是品德這件事,但絕不能把這片美意變成口號喊喊、計劃做做、經費消耗完就算,要想辦法形成一種氣氛,如何做?的確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 陳永興 醫師「聽診器、手術刀與病歷之外」一書,從日治時代台灣醫師多元參與社會一直介紹到近年活躍文壇的二十四位醫師作家,時空橫跨近百年,每位醫師際遇、命運固然各不同,但他們有為有守、才華卓絕,關心台灣的文化以及台灣社會的發展卻是一樣的,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讀到每一位醫師作家所生長的大時代故事、他們筆下的動人文章,以及最重要的,本書作者陳永興的苦心孤詣,如果讀者沒有時間把 陳 醫師列在書後四十幾本醫學相關的傑出文學作品都深入探究,至少也可以從此書,得到醫學人文素養的全貌、享受文學與醫學對話之美,對於醫學生最重要的品格養成教育,我認為 陳永興 醫師「聽診器、手術刀與病歷之外」一書,應當列為必讀的一本好書。
介紹 醫者情懷 的內容
完整呈現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
提供年輕學醫者一個追尋的典範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醫師如何以醫療服務、文學創作、社會運動、民眾教育、政治主張來影響社會?什麼樣的醫師才是我們應該為社會培 養的好 醫師?
《醫者情懷》介紹自日治時代以來迄今的二十四位台灣醫師的文學作品。透過這些作品可以了解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讓我們在感動之餘還有更深沉的反省,讓處在今日沉淪墮落的社會中,學醫的人能奮起努力實現「救人濟世」、「醫民醫國」的抱負。
時空橫跨近百年的這二十四位醫師的際遇、命運各不同,但他們有為有守、才華卓絕,對台灣的文化以及台灣社會的發展均深深地關懷,讀這本書的同時也能讀到每一位醫師作家所生長的大時代故事。這二十四位醫生為:
蔣渭水──台灣抗日運動的靈魂人物
賴 和──台灣新文學之父
吳新榮──「鹽分地帶」鄉土文學的領導者
杜聰明──戰後台灣醫學發展的主要推手
林天祐──聞名世界的台灣肝臟手術權威
黃崑巖、黃達夫、賴其萬──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的三劍客
林衡哲、王溢嘉、陳永興──關心台灣文化和人權的醫界唐吉柯德
王浩威──在人生漫長的旅程中追尋自我的精神科醫師
陳克華──向禁忌挑戰與時代逆行的醫師詩人
侯文詠──以《白色巨塔》震撼台灣社會和醫界的醫師小說家
田雅各──為原住民發出沉痛心聲的布 農族 醫師作家
推薦人:
◎我認為對醫學生最重要的品格養成,這是必讀的一本好書。
──台北大學醫學院院長 曾啟瑞
◎希望這本「非醫學病歷的寫作」可以使讀者了解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而希冀促發醫界的反省,以提高台灣的醫療品質。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教授 賴其萬
◎本書不僅是醫學人文典範的引介,更是 陳永興 醫師實踐與信仰的表白,彰顯文學是體驗時代苦難進而孕育道德實踐勇氣的源頭。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所所長 蔡篤堅
關於作者:陳永興
台灣高雄市人,1950年生,美國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1968年進入高雄醫學院就讀,開始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和爭取校園民主自由,是南台灣學運的推動者。1973年發起「百達山地服務團」,利用寒暑假為原住民弱勢族群從事服務工作。曾任職於台北市立療養院與台北醫學院精神科、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以及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慈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主授醫學史與醫學人文課程;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1987年228事件四十周年時,為平反228冤屈、打破禁忌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又長期關心支援政治犯、原住民、勞工、婦女、殘障弱勢權益等活動,而有「人 權 醫師」之稱。曾出任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國策顧問。著有《天公疼憨人》、《山地服務在霧台》、《醫療、人權、社會》、《生命、醫學、愛》、《柏克萊沈思》、《診斷台灣》、《台灣之愛》、《拯救台灣人的心靈》、《台灣醫療發展史》、《醫學的愛》、《台灣醫療傳奇人物》、《台灣醫界人物誌》、《愛河沈思錄》。得獎紀錄:1984年台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1997年高雄醫學院傑出校友獎、1999年賴和醫療服務獎、2002年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銀斧獎、2004年行政院「抗SARS南區總指揮」功勞獎、2006年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銀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