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台灣少子世界最嚴重的8大因素
作者:文∕彭杏珠出處:2009年12月號 遠見
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子女數,是維持替代人口的水準, 但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從1950年開始一路下滑,2008年來到歷史新低1.05人, 勇得「生育率最低」的寶座。為什麼台灣婦女這麼不願意生孩子?歸納以下8大因素:
台灣締造經濟奇蹟,創下許多第一的輝煌記錄。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台灣連婦女生育率都要搶倒數「第一」。今年台灣成為世界上最不想生小孩的國家。
當了「現代紅娘」14年的相親銀行祕書長盧麗萍,一家四姊弟堪稱是台灣低生育率的典型案例。 盧麗萍曾經是幼稚園老師,很愛孩子,卻不想當媽媽。尤其看到周遭諸多怨偶的小孩生長於不愉快的家庭,更加深「不想生育」的念頭。直到婚後七年,在熬不過先生的殷切期盼,才生下兒子。「生沒多久,我就非常後悔了。」
後來她轉行當現代月老,先生從事業務工作,夫妻倆常常忙到晚上10點過後,才能到保母家接小孩。
有一回,念幼稚園大班的兒子對她說:「太陽公公下山了,小朋友都可以回家,為什麼我還要到別人家去。」盧麗萍聽了深感愧對兒子,再也不敢有生老二的念頭。
說來有些諷刺,46歲的盧麗萍在撮合新人、鼓勵「增產報國」時,自己卻不敢再生育。
而小她五歲的大弟是科技新貴,夫妻倆卻都選擇不生育,寧可當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
比哥哥小一歲的大弟,原本也是抱定不生主義,基於長期在大陸工作,怕太太在台灣寂寞,結婚五年後才有小孩,也不打算再生了。 今年37歲的小弟是快樂的黃金單身漢,不排斥結婚也不急著結婚,更不想生育下一代。
「爸媽生了四個,我們四姊弟卻只生了兩個,」盧莉萍說。
像盧家姊弟這一代的五年級生都不想生,也難怪台灣會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了。
少子化最客觀的衡量指標,就是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亦即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子女數的變化。根據國際標準,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子女數是維持替代人口的水準,但是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卻從1950年開始一路下滑。
1984年,總生育率跌破2.1人的重要關卡,敲起「人口衰退」的警鐘。2003年時,驟減至1.23人,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之一。
2008年更來到歷史新低1.05人,勇得「生育率最低」的寶座。 低生育率最直接的社會現象,就是出生嬰兒變少了。1950年,台灣每年中出生人口的比率高達43.3‰,1970年為27.2‰,約占1951年的1∕2強。2008年,粗出生率僅剩下8.6‰,出生數跌破20萬大關,只有19萬8733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台灣成為嬰兒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呢?
1〉女性高學歷延後婚育年齡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政策科科長劉保民分析,愈來愈多婦女為了取得高學歷,延後了結婚、生育的年齡,甚至導致不生育。
以台灣近幾年的教育環境來看,男女只要願意,都能順利考上大學、研究所。東方傳統觀念為男高女低,多數女性都希望另一半條件比自己好。但是女性高學歷、經濟獨立後,反而壓縮了結婚的空間,晚婚早已成趨勢。
1971年,台灣男性初婚(首次結婚)平均年齡為28.2歲;女性22.1歲,雙方差距6.1歲。到了1991年時,男性初婚延後至29.1歲、女性26歲。2008年,男性更延後到31.1歲,女性則是28.4歲,男女初婚年齡則縮減至2.7歲。(見頁129表)
18年期間,男性初婚年齡只延後了2.9歲,女性卻延遲6.3歲。 相親銀行祕書長盧麗萍指出,1995年時,相親的多是20多歲的男女,只要屆齡30歲就有很高的危機意識,現在主要年齡層已延後到28至35歲間。
前一陣子,有位35歲、擁有美國知名碩士學位的女性登錄成為相親銀行的會員,當盧麗萍詢問是否需要介紹朋友面談時,她推說,現在是事業打拚期,為了升遷,寧可先網路交友,過兩年再交往。
晚婚是擋不住的趨勢,「30歲拉警報」的現象已不復存在,也是造成低生育率的主因之一。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不孕症權威的曾啟瑞指出,女性最適合生育的年齡從21至28歲。年紀愈大愈不利於生育,超過35歲,卵子開始老化,受孕率低、胎兒異常率增高,每四至五人就有一人不孕。40歲以上,受孕率更低,流產率更高達50%。
對照台灣女性平均生育年齡的走勢,可以明顯看出生育年齡往後延的走勢。1975年時,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25.4歲,1991年為27.2歲,2008年已經拉長到29.8歲,已超過最佳生育年齡。
2〉有偶率衰退 有子率更低
亞洲人觀念保守,大多是先結婚、再生育。未婚生子仍屬於少數人的激進作為。因此,粗結婚率、有偶率、粗離婚率等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對生育帶來衝擊。
1947年時,粗結婚率高達11.8‰,之後就開始下降,雖然1975年又回到9.3‰水準,隨即像溜滑梯般,墜落到2007年的5.8‰。
結婚人口數也愈來愈少,從2000年的18萬3028對,減少至2007年的14萬8425對。
另外,以台灣15歲以上的人口來看,有偶人口也逐年往下降,減少了寶寶的出生數。1989年時,15歲以上人口中,有偶比例達到最高峰為59.27%,但20年來有減無增,2008年的有偶比例只剩下52.94%。
粗結婚率年年下降,粗離婚率(Crude Divorce Rate,指某一特定期間之離婚對數對同一期間之期中總人口數的比率)卻逐年向上攀升,加速出生率的惡化。1970年時僅為0.4‰,1990年升為1.4‰,2000年大幅增加為2.4‰,2003年達到歷史新高2.9‰,去年雖然下降至2.4‰,但離婚率已與世界先進國家水準不相上下。
戶政司科長劉保民指出,台灣還是保有「必須有婚姻才能有小孩」的傳統觀念,有偶人數減少、不婚族增加都嚴重影響了生育率。 3〉環境與壓力戕害不孕率
早期,工業對台灣環境所造成的污染仍持續戕害著下一代。戴奧辛(dioxin)的毒害延留至今,進入土地、水源、食物鏈當中,造成女性內分泌失調。
工作壓力更是生育的隱形殺手。長期籠罩在壓力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造成不孕的疾病。
環境因素造成台灣不孕的婦女不在少數。台灣不孕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根據統計,五年前,10對夫妻中有一對不孕,現在已增加至8對中有一對。
北醫大學醫學院院長曾啟瑞預估,台灣20至39歲的人口約有738萬人,以10對中1對不孕來計算,約有36.9萬對夫妻不孕。
「這是很嚴重的事情,台灣的國病肝病每年罹患人數約1萬人,是總人口的1∕2300,但不孕症卻是十對中有一對,確實很嚴重,」他說。
2008年總統大選前,有56 位藝文界人士發起「我們的希望地圖」活動,總共蒐集了8800 多個網友的願望,其中有200多名網友的共同願望是「將不孕症納入健保或育兒補助」,竟然名列所有願望的第1名,反應出不孕症者的心聲。
不孕確實是造成少子化的因素之一。曾啟瑞指出,這群人想生卻生不出來,跟不想生育的人不同,政府更應該協助這群人生育才對。
4〉育兒貴 為省錢寧結紮
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國產經研究中心主任莊朝榮指出,生育率下降也跟成本過高大有關聯,包括養育費用的勞務成本,以及照顧、教導的精神成本。
愛情固然浪漫,沒有麵包也萬萬不能。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電話調查」及分析歷年「台灣地區家庭與生育力調查系列」的資料顯示,台灣20至39歲未婚人口中,不願意結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經濟條件不佳」。
調查研究也發現,目前已有1名子女的民眾當中,有51%表示不想再生任何子女,理由是「經濟不足以負擔生養小孩」(45.8%),其次是「孩子教育成本太高」(17.3%)。
養孩子再也不是過去農業社會「多一雙筷子」這麼簡單的事情。戶政司科長劉保民保守估計,養育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至少要準備500萬元。如果採精緻養育法,栽培小孩讀到研究所畢業,更要花上1000多萬元。這對受薪階級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難怪,生育率總是跟著景氣訊號燈轉換。綠燈時,生育意願高;亮紅燈時,生育率也降低了。以去年金融海嘯為例,很多受薪階級深怕無預警裁員,連小孩也不敢生了。
台中不孕症協會發現,2007年有7000對夫妻求診,2008年只剩下5000對,求診人數減少三成。
很多長期治療不孕症的婦女,因為老公被迫休無薪假,沒有經費繼續進行昂貴的人工受孕,被迫中斷治療;甚至有一些不孕症婦女好不容易懷孕了,卻含淚要求進行人工流產。
今年2月間,是海嘯衝擊最大、裁員最頻繁的季節,衛生署豐原醫院就明顯感受到結紮的人變多了。那兩個月內,主動要求做輸精管結紮手術的男性創下歷年新高,平均一個月近20名。
而且結紮年齡層也往下降。例如一位結婚不久、年僅24歲的男性,育有6個月大的嬰兒,擔心有一天會被裁員,主動到醫院結紮。 5〉養兒不防老 自由價更高
年輕一代普遍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多數人雖然肯定有子女的價值,「但對養兒防老的期待已明顯降低,對於成家以及傳宗接代等觀念,不若以往重視,」劉保民表示。
根據國民健康局2004年8月的電話調查顯示,認為家庭需要有男孩傳宗接代的比例只有36.4%。雖然多數受訪者認為「有孩子可以增進夫妻感情」「有孩子的家才算完整」,但大部分也都認為「有孩子會很不自由」。
台灣人對養育子女的價值觀,已從過去的「養兒防老」轉變為今日「重視個人的自由與享樂」
最近才晉升為電子公司經理的王曉珍(化名)已經結婚五年了,與先生月收入14萬元,養得起小孩,卻樂得當頂客族。
她說,星期一至星期五工作、加班,回到家就想倒頭睡,如果有小孩,日子怎麼過,週休二日還得忙著照顧兒女,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閒時間。
為了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王曉珍與先生決定不生小孩。她認為,現代社會更為多元,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6〉無法許諾好的養育環境
工業化、都市化的結果,大批鄉村人口湧入都市,造成空間擁擠、房價物價飛漲、生活品質變差,日常生活的痛苦指數有增無減。 加上治安不好、詐騙集團猖獗、人人自危,一般大眾對社會信任感不足,深怕小孩被詐騙、綁架、勒索或遭無妄之災,父母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看護與關注。
養育過程中,擔憂的事也隨之增多,所以減少生育,可降低養育過程中不可預知的麻煩,也可以減輕生活上的壓力。
一對40出頭的王姓夫妻,雙方都是高所得者,養育兒女不成問題,儘管父母勸導、妻子苦苦哀求,先生就是堅持不肯生育。他不諱言,打開電視,不是綁架、詐騙,就是校園勒索新聞,大人都感到不安全,更何況是孩子,「我沒把握給下一代好的養育環境。」
7〉家庭結構變 難請祖輩托育
過去,傳統大家庭三代同堂比比皆是,具有經濟、生育、照顧、養育與安全的功能,新生兒有上一輩的祖父母照顧,不需額外花費托育費用。
但時代轉變後,傳統家庭結構瓦解,新婚夫妻選擇搬出去成立小家庭,加上生活壓力大,雙薪家庭蔚為主流,孩子的照顧成為父母最棘手的難題。
盧麗萍表示,配對成功的佳偶都會想生孩子,但最多一個,不敢再生的理由大多是家中沒人可以照顧,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
年輕人喜愛自由獨立,公婆也跟著時代進步,重視退休生活,不再主動照顧下一代。「10多年前,還常聽到新人說婆婆會幫忙帶小孩,現在愈來愈少了,加上婆媳教養意見不同,更不可能帶小孩了,」盧麗萍說,這也是造成婦女不願意多生育的原因。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台灣家庭組成人口數,隨著出生率的下降而減少,1956年,每家戶平均有5.67人,1990年跌至4.81人,2008年更下滑至3.01人。
小家庭蔚為常態、三代同堂成為歷史名詞。2008年,1人家戶占了27.58%,2人家戶也有18.3%,5人家戶被壓縮到9.6%,6人以上家戶僅有9.17%。
「家庭組成人數縮小,代表社會網絡隨之變小,可以賴以支持生活的資源也跟著減少,間接影響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劉保民分析。 8〉群體意識變
多產反而怪人是群居動物,很容易受到同儕影響,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觀察,人有從眾行為,當周遭親友99%都沒有離婚時,一有人離婚,在團體中與其他人相處,就會產生壓力。
如果社交圈中大部分家庭都沒生或只生一個小孩,只有少數人生多一點,這些媽媽在團體中很容易成為特殊分子,「社會團體的影響力,會左右生育的意願,我不想成為多產媽媽,讓自己像一個黃臉婆,」一位從事服飾業的王小姐如此坦言。
另外,上一代的婚姻也會影響下一代的生育觀。
由於離婚率逐年攀升,兒女從小籠罩在父母婚姻不和的陰影下,長大後就會對婚姻產生恐懼,更甚者,有離異一方可能會灌輸子女「未必要結婚」的觀念,從而影響台灣的生育率。
盧麗萍說,「這種劇情不僅在連續劇上演,也經常出現在周遭家庭中,社會中有愈來愈多相依為命的母女、父子。」
八大因素讓台灣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如何建立一個適合生育的環境,牽涉範圍很廣,工程也十分浩大。
不過,不孕專家曾啟瑞建議,在千頭萬緒中,還是應該先從源頭著手。如果年輕人沒有生育動機,政府推出再多的生育津貼都是空談,他建議政府不如把資源放在鼓勵與補助很想生、卻生不出的夫妻。例如試管嬰兒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台灣每100個新生嬰兒中,已有2名是試管寶寶。
但由於試管寶寶的療程需要10萬元,不是所有家庭都負擔得起。又以鄰近的日韓為例,補助不孕症婦女的政策已經獲得初步成果。 每位日本婦女一生可以申請六次1000美元的不孕症補助,每60位新生兒中有一位是試管寶寶。韓國2005年開始執行「部分補助試管嬰兒計畫」,針對年收入在平均國民所得130%以下、45歲以下的婦女